
美媒:俄军即将取得红军城的控制权,战略转折点来临!俄军已成功渗透红军城,并在城内展开激烈的逐屋战斗。乌方承认局势极其艰难,俄方则宣称正在清除残余乌军力量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和部分智库试图淡化这一战果的意义股票配资实盘,称红军城已不再具备原有的战略价值,没有任何实际作用,俄军付出惨重代价只取得了象征性胜利。

这种说法并不新鲜。每当乌军丢掉战略要地,西方舆论就会用“不重要”来自我安慰。然而,战场态势不会被舆论话术所改写。俄军已成功渗透红军城核心区域,逐屋清剿残余乌军的战斗正在激烈展开,这座城市的陷落将成为顿巴斯战局的真正转折点。

西方媒体这套“此地不重要”的话术本质上是对军事地理学基本常识的无视。打开顿巴斯战场地图会发现,红军城绝非可有可无的普通城镇。这座城市位于卢甘斯克州西部,掌控着两条重要的铁路干线:一条连接哈尔科夫与卢甘斯克前线的后勤补给通道,另一条则是贯穿顿巴斯核心区与克里米亚的战略运输动脉。

在现代战争中,铁路运输对重装备投送、弹药补给和兵员机动至关重要,尤其是对依托顿巴斯城市群构建防御体系的乌军而言,这两条铁路是维持防线完整的“血管”。俄军拿下红军城,相当于直接掐断了乌军在卢甘斯克西部的物资供应线,这种打击远非“象征性”所能概括。

红军城不仅是交通节点,更是乌军整个顿巴斯防御体系的关键支点。该城地处顿巴斯城市群西缘,是连接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这两个战略要地的核心。乌军自2014年以来苦心经营的纵深梯次防御体系正是以红军城为支点展开的。它既是前线部队的补给中枢,也是调整防御部署的机动枢纽,更是未来可能发起反击的集结基地。

乌方之所以承认“局势极其艰难”,是因为他们清楚失去这个支点意味着什么:整个顿巴斯西部防线将出现结构性裂痕,原本相互支撑的防御阵地会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。军事专家预判,红军城陷落一周内,乌军在卢甘斯克的防线就可能面临崩溃风险。

至于CNN渲染的“俄军付出惨重代价”,更像是刻意挑选的叙事角度。红军城战役确实持续时间长、伤亡数量大,但将其简单定义为“得不偿失”忽略了攻城战的客观规律。巴赫穆特战役中,俄军同样付出了不小伤亡,但那场胜利打开了顿巴斯北部的进攻通道。如今红军城战役,俄军投入近卫坦克师等精锐部队,配合空天军精准打击,逐步压缩乌军防线,这种稳扎稳打的战术本身就需要时间和兵力投入。

控制红军城后,俄军可以建立“铁路为主、公路为辅”的立体补给体系,将克里米亚的物资直接运抵前线,同时迅速调动卢甘斯克兵力向顿涅茨克南部展开迂回,形成对乌军的“南北夹击”。这种战场态势的根本性改变远比单纯的伤亡数字更具战略意义。

回顾俄乌冲突以来的舆论战,西方媒体这套“淡化术”屡见不鲜。乌军丢失索列达尔时,他们说那只是个“盐矿小镇”;放弃马林卡时,又宣称其“军事价值有限”。这些被贴上“不重要”标签的城镇逐渐拼凑出乌军防线全面收缩的真实图景。

如今轮到红军城,这套话术再次登场,本质上是为了维持对乌援助的舆论基础。现实不会因话术而改变,乌军防线的薄弱环节已在红军城战役中暴露无遗:多条补给线被切断导致弹药食品短缺,部分阵地因兵力不足被迫收缩,这些都是乌方自己承认的事实,绝非一句“象征性胜利”就能掩盖。

事实上,红军城的战略价值在俄军的军事部署中早已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从今年初开始,俄军就将该城列为重点攻坚目标,不仅调集重兵集团实施合围,还持续打击乌军后方的铁路桥梁和补给站,目的就是彻底孤立守军。随着战斗进入尾声,俄军清除残余乌军后,接下来很可能以红军城为基地,向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发起进攻。这两座城市是乌军在顿巴斯最后的核心据点,一旦丢失,整个顿巴斯地区将基本落入俄军控制。
战争的胜负终究要靠战场事实来判定,而非媒体的叙事技巧。红军城作为俄军自巴赫穆特战役以来最大的单座城市胜利,其战略价值不仅在于控制交通枢纽、切断乌军补给,更在于打破了顿巴斯战场的僵持局面,为俄军后续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西方舆论越是试图用“象征性胜利”来自我安慰,越能反衬出他们对战场现实的无力感。当乌军的防御体系在红军城陷落的冲击下加速崩溃时股票配资实盘,那些曾经被淡化的“不重要”城镇终将串联成俄军胜利的版图。
辉煌优配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