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中旬,华海药业旗下抗癌新药的临床数据刚发布配资财经网,股价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——开盘冲高后迅速回落。
要知道,如果是在半年前,这类利好消息至少能带动股价暴涨10%以上。如今市场反应如此平淡,背后原因直指一则传闻:特朗普政府可能对中国创新药企采取强硬措施,包括审查技术授权、限制临床数据使用,甚至优先采购美国本土药品。
但真正让投资者望而却步的,并非远在大洋彼岸的政策风险,而是行业内部暴露的诸多问题。
“授权神话”正在破灭
今年以来,创新药行业几乎陷入“BD(授权合作)狂热”——企业发布会必谈海外授权进展,投资者见面会必问跨国交易动态。比如5月石药集团仅凭一句“将有重大BD动作”,股价就在两周内飙升60%。
然而到了9月,当华奥泰高调宣布“多个产品正洽谈海外授权”时,市场却毫无波澜。这种降温早有预兆:6月荣昌生物将一款新药授权给美国公司,尽管首付款高达4500万美元,股价却单日暴跌25%。问题出在合作方身上——这家美国公司此前已裁撤95%的员工,高管集体离职。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种合作更像用股权换噱头,难有实质收益。
展开剩余77%数据更能说明问题:
上半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总额号称600亿美元,但实际首付款仅26亿美元,其中近一半被三生制药独占。其余几十家企业瓜分剩余份额,真正拿到大额首付款的寥寥无几。跨国药企如今只愿为顶尖项目买单,市场已从“听故事”转向“看实质”——合作方是否靠谱?里程碑付款能否兑现?销售分成是否合理?那些只敢放风声、不敢亮合同的企业,正逐渐失去市场信任。
同质化竞争:千军万马挤独木桥
创新药研发最忌扎堆,但国内企业偏偏热衷追逐热门靶点。以PD-1/VEGF双抗为例,全球13款在研产品中,中国药企几乎包揽全场。康方生物、三生制药、华海药业等纷纷押注,试图复制“爆款神话”,却无人考虑市场容量是否过剩。
华奥泰的困境尤为典型:
其主力新药联合化疗的严重不良反应率高达46.2%,而竞品三生制药和康方生物的数据分别为22%和29.4%。尽管适应症略有差异,但疗效差距显而易见。如今跨国药企筛选项目时极为苛刻,这类竞争力不足的产品很难卖出高价。
更严峻的是行业内卷:
据摩熵医药统计,仅PD-1/VEGF靶点,国内至少8项临床试验同步推进。企业扎堆在Ⅰ/Ⅱ期阶段拼速度、抢合作,但等到产品上市,市场早被先行者瓜分。当年PD-1单抗领域“十多家混战,最终多数血本无归”的教训,似乎未被吸取。ADC药物领域也出现类似苗头——一旦某靶点授权成功,立刻引发跟风研发。这种低水平重复创新,消耗了大量资源却难有突破。
数据短板:比政策限制更致命
特朗普可能限制中国临床数据的传闻曾引发恐慌,但真正的危机在于研发模式缺陷。美国药监局早已明确:仅凭中国患者数据的新药无法在美上市。2022年信达生物PD-1被拒,正是因为试验人群全为亚洲患者。
现状更不乐观:
康方生物某重点新药的全球试验中,亚洲患者占比超60%,北美仅20%。更多企业甚至完全依赖国内数据。有接近FDA的业内人士透露,未来中国数据占比若超过20%,审批将面临极大阻力。这意味着企业要么投入巨资在欧美开展试验(成本高、患者招募难),要么放弃美国市场——而后者占全球药品消费的40%。
时间成本同样致命:
以往企业习惯先在国内完成Ⅲ期临床,再补充海外数据。如今可能需从头设计全球多中心试验,研发周期延长1-2年。对资金链紧绷的创新药企而言,这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过度依赖授权:饮鸩止渴的战略
部分企业将BD视为唯一出路,甚至放弃自主商业化能力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华海药业:
母公司虽有600人销售团队,子公司华奥泰的高管层却无专职销售负责人。上半年母公司营收下滑11.9%,净利润锐减45%,却仍在加码研发。若授权遇阻,这些投入如何回收?
跨国药企的算盘很清晰:他们购买中国新药并非认可其创新力,而是看中“低价买入,高价卖出”的利润空间。一旦出现更便宜的替代品,合作随时可能终止。
可持续的路径应是:
先立足国内市场——中国本就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,本土成功既能提供稳定现金流,又能积累真实世界数据,为出海铺路。那些只顾用海外授权“讲故事”、忽视本土需求的企业,终将自食其果。
结语:潮水退去,方见真章
特朗普的政策威胁只是表象,行业真正的顽疾在于同质化竞争、数据缺陷和战略短视。上半年600亿美元授权额有多少水分?13款PD-1/VEGF双抗最终存活几个?纯授权模式能走多远?这些问题不解决,即便没有外部打压,中国创新药出海也难有突破。
市场已用股价给出答案:专注临床、深耕渠道、稳扎稳打的企业配资财经网,反而表现更强韧性。毕竟,药物的本质是治病救人,而非资本游戏。正如那句老话——潮水退去时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优配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